“预计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。”这是2020年6月央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论坛上给出的一组预测数据。
1月12日央行发布的2020全年金融统计数据正式“盖章”。202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.63万亿元,同比多增2.82万亿元;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4.86万亿元,比上年多9.19万亿元。
2020无疑是社融、信贷“大年”,疫情下非常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出台、专项债的放量、信贷的大力支持等都是推动因素。不过随着临时性政策或退出或边际收紧,年内社融、M2(广义货币)增速已出现下降势头。
业内人士预计,2021年指标增速还会回落,但政策会保持稳定性,且结构上对科创、小微、绿色发展等将保持局部宽松。
2020年11月社融同比增长13.6%,涨幅比10月下降0.1个百分点,是2020年首次下降,12月社融增速进一步降至13.3%。
2021年政策风向会大转吗?在近期密集的监管表态中已有答案。
2020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:“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”、“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,不急转弯,把握好政策时度效”。央行也多次表态,2021年货币政策要“稳”字当头。
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,2021年抗疫政策势必大部分退出,财政、货币政策的力度势必减弱,严监管的要求将进一步巩固。但“构建新发展格局”所必须的结构性政策会保持力度,对科技创新、小微企业、绿色发展仍将保持局部宽松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,货币政策仍有率先调整的灵活性。
信贷的结构性变化也表现在贷款期限长短上。2020年信贷结构就持续呈现中长期贷款比重上升的趋势,据计算,全年19.63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中,中长期住户贷款和中长期企(事)业单位贷款总额达14.75万亿元,占比达75.14%。
业内人士预计,受出口提振、制造业投融资需求提升等因素影响,2021年企业中长期贷款有望继续发力,占信贷比重或继续提升。